阅读历史 |

翰林(1 / 3)

加入书签

第 179 章 “ 辖林

翰林院初设于唐时 , 本是安置专门陷侍皇帝游宴娱乐的各类人才 , 有文学之士 ,

有精通书画 、 占卜 、 弈棋者 …... 总而言之 , 不是什么正经官署 , 而是内廷供奉之处 。

直至开元年间 , 唐玄宗另设一处专门安置文学之士的学士院 , 从此便有了 “ 翰林待诏 “ 在帝王身边专掌内命 , 号为内相 。

此后历代发展下来 , 翰林院权职益重 , 地位日高 , 到如今已成为朝廷储才仰蜇之所 , 天下读书人无不以 “ 点翰林 “ 为荣耀 , 大齐众所周知非进士不入翰林 , 非翰林不入 [

阎 。

换而言之 , 天下最优秀的读书人都在翰林院 , 主宰天下兴衰的阈臣亦出自翰林院 。

故而别看翰林院是个五品衙门 , 地位却是非同一般 , 看似官品不高的翰林官乃将来入直文渊阁 、 参决政事的 “ 内阁预备役 “。 所谓官卑而位尊 , 大抵便是如此 。

而翰林官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修史 、 著书 , 承办经筵日讲 , 为天子讲经 , 偶尔还会替天子草拟标些诏书 , 从前尚有备天子顾问的职责 , 随着内阁崛起 , 这一职责被内阈所夺 ,

翰林院也就成了储才养望之所 , 平日只做修史著书之用 , 属清流中的清流 。

另外 , 翰林院有别于其他官署 , 兼具学术性质 , 通过馆选进入翰林院的新科所吉士还要在庶常馆学习三年 , 由翰林院学士等人教授 , 三年后散馆时凭表现获得授官

今科通过管选的二十名庶吉士中便有谢拾的三位熟识 : 严元浩 , 谢晖以及于方远 。

三人前往庶常馆开始学习生涯时 , 身为三鼎甲的谢拾 、 申遥时与江博物三人趋无需如此 , 一大早抵达翰林院 , 便正式入职 。

来前谢拾已经于吏部领过官服和牙牌 。 官服各有品阶 , 一至四品官服为绯色 ,

五至七品官服为青色 , 而八至九品则为绿色 。

此时的他一身从六品翰林院修撰的青色官服 , 头顶乌纱帽 , 腰系银革带 , 本禄是嫩得能持出水的年龄 , 往翰林院门口一站 , 活生生一株风中翠竹 , 又如初生的松柏

引导他入职的翰林院侍讲方允明见状眼前一亮 , 已过四旬的他赞道 :“ 一代新人

胜旧人 , 都说这金马玉堂里尽是玉堂仙 , 今日又迎来天上生仙 , 真真是满堂生辉 ! “

这就是学富五车的翰林官吗 ? 夸人都夸得 “ 引经据典 “, 谢拾听得一愣一愣的 :

好家伙 , 若非他博览群书 , 险些没能听懂 。

金马门与玉堂署为汉朝学士待诏之处 , 唐宋以来 , 以金马玉堂指代翰林院 , 进士入翰林院即为登玉堂 。 然而玉堂又指神仙居所 , 身处其中的翰林官便有了 “ 玉堂仙 “

的雅称 。 后来又有好事者分类 , 将殿试后直入翰林院的三鼎甲称为 “ 天上生仙 “, 通过馆选者则算是 “ 半路修行 “。

这是谢拾从一本杂书上看到的佚事 , 此时居然用上了 。 他认认真真向方允明行礼 :

“ 先生过誉 , 翰林院汇天下文华 , 状元亦不知凡几 , 后学未进 , 尚须先生提点 。

谢拾恭谨的态度令方允明很是受用 , 心中暗道不枉他特意领了引导新人的差事 。 翰林院侍讲官居正六品 , 也算 “ 纤尊降贵 “ 了 。

作为会试副主考 , 标种意义上来说 , 方允明与主考官李岱皆为所有新科进士的座师 , 只是次辅在前 , 方允明不好太抢风头 。 但恩荣宴上 , 谢拾等门生是正儿八经拜见过会试主考 、 副主考及一众同考的 。

此时谢拾对方允明执弟子礼合情合理 。 可见他并不曾因为入了次辅之眼就飘起来 。

不过方允明可不敢拿大 。

翰林院中年年都有新科状元 , 谢拾却是独一无二的六元及第 , 又得天子青睐 ,

次辅看重 , 指不定何时便飞黄腾达 。 他区区侍讲 , 岂敢以师长自居 ? 总不能与次辅抢学生罢 ?

方允明拥须一笑 , 和气道 :“ 使不得 , 使不得 。 既入翰林院 , 往后便是同僚 , 愚兄痴长些年岁 , 确是有几句话提点于你 。“

谢拾当下正色道 :“ 晚辈洗耳恭听 。“

“...... 翰林院乃朝廷司笔札文翰之臣 , 分局供职 , 讲读有讲读厅 , 修撰 、 编修在

史馆 , 检讨有检讨厅 , 五经博士则以专经待问 , 典籍则掌中秘书 , 侍书则以善书考充 , 待诏则或以工画 , 或以能棋 , 各守技业 , 以备哟应 。 独孔目无专职 , 总领一院之事 , 以听掌印学土之政 …... ,

方允明倒也没有说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